1934年9月,为了掩护中央苏区红军的安全转移,红六军团52团在师长龙云的带领下,承担起了先遣和掩护的艰巨任务。最终,他们在贵州甘溪的深山中,被敌军层层包围,陷入极其险恶的境地。
龙云率领官兵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,为了确保中央苏区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,他们拼尽全力抵抗敌军的围剿。
然而,战斗结束后,这支肩负重任的红军队伍和师长龙云却仿佛从人间蒸发般消失无踪,从此杳无音讯。
中央曾多次派人赴贵州调查此事,但因战局紧张,调查都匆匆收场,没有得出任何有力结论。
展开剩余90%由于缺乏详细的第一手资料,后续的战争史料中对此支部队的记载极其稀少,几乎成了历史中的一个谜团。
直到2002年,党史研究员杨又铸踏上当年战场,偶然通过当地一个民俗活动,揭开了这段尘封70年的悬案。
当年,这几百名红军战士究竟是生还是死?他们在大山深处到底经历了什么?
这一切,都要从一封突如其来的加急电报讲起。
1931年,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,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入东北三省。然而,蒋介石不仅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抵抗,反而将矛头指向红军,先后发动四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。
在红军的英勇抵抗下,四次围剿皆被成功粉碎,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并不断壮大。
蒋介石对此深感愤怒和挫败,不甘心失败,集结10万大军,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,企图彻底消灭这支新兴的革命武装。
当时,红军的指挥权由博古、李德等人掌控,在面对蒋介石大军时,由于指挥失误,红军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局面,反围剿作战遭遇失败。
为了保存实力,红军不得不展开战略转移,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长征。
为确保主力安全转移,红军需要一支先遣部队担负探路和掩护任务。关键时刻,中央将这重任交给了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。
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红六军团西征行动。
接到命令后,1934年7月23日,红六军团开始向湖南、广西挺进。为了吸引敌军火力,减轻中央苏区红军的压力,他们一路频繁与国民党军交战。
很快,这支近万人的部队成功吸引了周边国民党部队的注意,敌军开始纷纷合围。
在任弼时等指挥员的带领下,红六军团接连突破敌人设下的重重包围圈,终于到达乌江。
正当红六军团准备渡江与主力汇合时,突然接到中央发来的加急电报。中央命令他们改向江口地区挺进,继续吸引敌人主力,为中央红军争取更多时间。
这份电报让红六军团上下陷入沉默:改向江口意味着再次深入敌人重围,前途凶险,几乎是九死一生。
任军团长任弼时拿到电报后犹豫不决,一万红军的生命都悬在一线。经过反复商讨,他最终决定服从中央命令,全军向江口阳明山方向挺进,与红三军团汇合,共同抗敌。
于是,红六军团突破围困后突然消失在乌江口,向阳明山迈进。
但随着部队逐渐接近阳明山,任弼时意识到这里地形开阔、交通便利,容易被敌人发现,而且人烟稀少,补给困难。
无奈之下,红六军团又调整方向,向广西北部地区迂回前进。
然而,尽管采取了迂回路线,红六军团依旧被敌军发现,遭遇大量兵力的围追堵截。
数日来,红六军团几乎每日都与不同敌军交战,伤亡惨重,但战士们清楚自己的牺牲是为了减轻中央苏区压力,因而毫不畏惧,奋勇杀敌。
红六军团从初出发时的9700多人锐减至4000余人,损失超过半数。
形势紧迫,红军无暇休整,继续向贵州进军,期望与红三军团会师。
正是在贵州境内,红六军团的52团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血战,最终全团神秘失踪。
为了保护主力,任弼时决定成立一支先锋团,执行探路和掩护任务,任命十八师师长龙云带领52团承担重任。
然而,敌军在贵州布下天罗地网,湘桂黔三地军阀联合起来,随时准备围堵红军。
红六军团深入贵州后起初未觉异样,但不久便遭到敌军四面包围。
红军被迫奋起反击,经过数日激战,伤亡惨重,甚至多名师团级干部牺牲。
危急关头,龙云率52团由前锋转为后卫,拼死阻击敌军追击,最终掩护主力跳出包围圈。
然而,就在红军准备休整时,侦察兵发现数名身份可疑者,审讯得知桂系军阀早已在此设下新的包围圈。
此情此景让红六军团震惊,任弼时迅速指挥应敌。
因桂军早有准备,战斗打响后,红六军团被压缩至甘溪山谷,且被敌军分割为三段。
形势极为危急,一旦失守,全军覆没在所难免。
关键时刻,师长龙云和52团再次肩负掩护突围任务。
整个红六军团的命运悬于龙云一人之手,他能否抵挡住敌人的猛攻,关系到整个军团的生死存亡。
任弼时为何多次将最重要的任务交给龙云?
因为龙云是贵州本地人,1919年参加革命,曾随彭德怀、滕代远等领导多次起义。
他在前几次反围剿中沉着冷静,屡建奇功,是红军中难得的军事人才。
此外,他曾担任红军学校分校校长,军事素养极高。
任弼时对这位师长深信不疑,更因龙云熟悉贵州地形和风土人情,多次让他担任关键的前锋和后卫任务。
接到任务后,龙云召集全团战士作最后动员,号召大家誓死保障主力安全撤退。
1934年10月7日,龙云率52团在贵州石阡甘溪地区遭遇国民党主力兵力达24个团。
为了掩护主力,龙云将52团分散成多个游击小队,四处阻击敌人。
十余日苦战,成功拖延敌军,为红六军团主力脱险赢得时间,与红三军团在铜仁印江县木黄会师。
然而,此后包括龙云在内的52团竟神秘消失,无人知晓去向。
52团全军是全部阵亡还是另有隐情?多次调查均无果,成了历史谜团。
直到2002年,党史研究员杨又铸来到甘溪战场,意外发现当地村民每年举行祭奠红军跳崖的民俗,揭开了历史的真相。
杨又铸是贵州石阡人,担任县委党史研究员,清楚石阡曾是反围剿重要战场。
在史料中,他发现关于52团困牛山战斗记载极少,只见模糊说法“近百名红军集体跳崖”。
为何如此重要的壮举,史料却寥寥无几?
杨又铸决心还原真相,2002年重阳节单独前往甘溪困牛山。
那里风景秀丽,
发布于:天津市
